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小麦ent-柯巴基焦磷酸合酶基因TaCPS1的克隆与荧光定量分析

    郭庆东;李全权;田秋菊;钱艳丽;许田;杨艳林;王洪刚;封德顺;

    ent-柯巴基焦磷酸合酶(ent-copalyl diphosphate synthase,CPS)是植保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小偃麦异附加系种质SN6306中得到一个与抗白粉病相关的Ta CPS1基因。该基因ORF长2 394 bp,编码797个氨基酸。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推导的蛋白无信号肽,主要由亲水性氨基酸组成,可能存在于细胞质中;其具有类异戊二烯合成酶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N6306中的Ta CPS1基因在白粉病菌E09诱导处理72 h时,表达量上调了大约45倍,但感病亲本烟农15(YN15)基本不受诱导。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Ta CPS1基因表达量升高将近15倍;在水杨酸诱导下,Ta CPS1基因表达量升高将近2.4倍。推测Ta CPS1基因可能参与小麦抗白粉病机制中的水杨酸和茉莉酸激素调节途径。

    2016年07期 v.48;No.29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引自CIMMYT六倍体小黑麦农艺、品质性状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马莹雪;王鑫;胡立芹;王洪刚;

    为将小黑麦优异基因应用于栽培小麦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22份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六倍体小黑麦为材料,对其3种主要病害抗性、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黑麦均高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其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12%和2.05;其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96%和2.02;聚类分析发现,供试小黑麦被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引进小黑麦的抗性优良、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以应用于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

    2016年07期 v.48;No.299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

    李强;任立凯;陈凤;孙中伟;王康君;郭明明;

    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著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

    2016年07期 v.48;No.29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小麦新品系冬春性鉴定分析

    王映红;董昀;马华平;付亮;蒋志凯;

    用田间春播法对2013-2015年的96个小麦新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表明:96个参试品系中有76个为冬性类,占鉴定总量的79.2%,说明育种目标与当前大田生产及新品种审定要求一致。同时表明,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尽管气候条件对该方法的鉴定效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温的不稳定变化使年际间不同播期的鉴定结果有一定偏差,但可以通过采取平行对比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影响鉴定效果。

    2016年07期 v.48;No.29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萝卜隐性核雄性不育系136A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

    白静;段乃彬;谢坤;王俊峰;王效睦;

    本研究从自然群体中发现萝卜核雄性不育材料136A,通过创制178个杂交组合,经多代杂交,选育出具有50%保持能力的保持系136B。田间遗传试验结果表明,136A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遗传特点。细胞学观察显示该材料花粉败育彻底,花粉发育在四分体后开始发生异常,花粉败育主要由花粉壁破裂造成。PCR结果显示,该材料中不含有Ogura雄性不育类型的主效基因orf138;线粒体和叶绿体测序结果也显示该材料具有正常的可育细胞质。

    2016年07期 v.48;No.29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萝卜新品种天正萝卜13号的选育

    王淑芬;刘贤娴;刘辰;李巧云;张志刚;赵智中;徐文玲;

    天正萝卜13号是由雄性不育系08-01A和自交系63杂交而成的秋萝卜品种,生长期75天左右。羽状裂叶,叶色绿,单株叶片数13~16。肉质根圆柱形,入土部分约占根长的2/5,红皮白肉。单株肉质根重1.5 kg左右,根叶比为3左右。微辣,风味佳,品质好,是优良的熟食和加工腌渍萝卜品种。较抗霜霉病和病毒病。适宜在中国北方与中南部秋季种植。

    2016年07期 v.48;No.299 3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花大金元外观质量与感官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罗万麟;李永栋;路晓崇;黄帅斌;杨柳;

    为了解红花大金元品种外观质量与感官质量的相关性,采集凉山烟区红花大金元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两组典型相关变量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515与0.8281;感官质量指标刺激性和余味与外观质量指标身份存在较高的负相关性;而香气量与烟叶成熟度、油分、色度相关性较高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三者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2016年07期 v.48;No.29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林永增;梁青龙;

    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2016年07期 v.48;No.29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研究

    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商娜;李海涛;李彤;王士红;张晗;

    为明确麦后夏直播花生的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进行,其中主处理为垄作(LZ)和平作(PZ)两种种植方式,副处理为5个单粒精播密度[(19.5~25.5)万穴/hm~2],对照采用双粒播种,密度为15.0万穴/hm~2。垄作、平作均采用覆膜双行种植。结果表明,垄作的主茎高、侧枝长分别比平作高2.3、1.1 cm,两种种植方式的主茎高、侧枝长都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是不同密度处理间的主茎高、侧枝长没有显著差异;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垄作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分别比平作多0.7、0.6条;垄作单株果数比平作多1.1个、公斤果数少52.1个,两种种植方式单株果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公斤果数随种植密度加大而呈增加趋势;垄作百果重、出米率分别比平作多31.3 g、高4.4个百分点,两种种植方式百果重、出米率随种植密度加大而降低;不同种植方式间荚果产量差异极显著,垄作平均荚果产量5 929.1kg/hm~2,比平作增产19.54%,同一种植方式不同密度处理间荚果产量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两种种植方式均是T2(21.0万穴/hm~2)、T3(22.5万穴/hm~2)密度处理产量居前2位,比对照增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本地区花生麦后夏直播垄作覆膜、平作覆膜种植的最适宜密度范围是(21.0~22.5)万穴/hm~2,单粒精播最佳密度也为(21.0~22.5)万穴/hm~2,最佳种植方式是垄作覆膜栽培。

    2016年07期 v.48;No.29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研究

    王立静;马丰刚;蒋明洋;苏丙华;王西芝;徐炜;王红静;

    选用山东种植面积较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605、浚单20、先玉335、登海618、先玉688、迪卡517为试材,对其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具有不同的灌浆特性,产量较高的迪卡517、登海618、先玉688具有较高的灌浆速率;各品种灌浆期脱水速率亦不同,迪卡517脱水速率较高,收获时含水量较低,登海605脱水速率最低。

    2016年07期 v.48;No.299 48-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种植模式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机收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少坤;贾春兰;王贵;孙志强;杨今胜;王燕;柳京国;

    以黄淮海地区当前主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于2010-2013年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收获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郑单958的机收效率影响不显著;60 cm行距种植模式下,郑单958的产量显著高于行距55 cm和65 cm模式,且机收效率在行距60 cm模式下最高;3种收获机械以金亿春雨收获效率最高,雷沃谷神散穗率最低。

    2016年07期 v.48;No.29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孕穗期低温对冬小麦穗部及籽粒的影响

    李玉刚;宫明波;王瑞英;李振清;迟红梅;张继余;盖红梅;

    2013年4月小麦孕穗期出现低温,对其穗部及籽粒性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供试材料穗部不同程度地出现受冻现象,每个穗子有数个畸形小穗,畸形小穗的花药也出现异常。对畸形小穗的结实率进行分析表明,畸形小穗平均结实数为2.26,较常年减少1~2粒,空壳频率为4.0%。进一步分析发现,畸形小穗的籽粒较正常籽粒明显干瘪,粒长与正常籽粒无显著差异,但粒宽显著降低,千粒重极显著低于正常籽粒。对低温来临前浇水和不浇水处理的每穗畸形小穗个数(NASS)和畸形穗率(FAS)进行统计,结果为:不浇水条件下NASS和FAS均值分别为4.86个、92%,浇一水条件下NASS和FAS分别为3.96个和78%,表明在孕穗期低温来临前浇水比不浇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程度。本研究列出了孕穗期低温发生期间5天的实时监测温度和土壤水分状况,可对孕穗期低温研究中人工模拟环境的设定提供一定参考。

    2016年07期 v.48;No.29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5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产量表现和子仁脂肪酸组成

    王传堂;唐月异;王秀贞;吴琪;孙全喜;朱立贵;王志伟;

    对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近年育成的5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进行了产量鉴定和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在山东莱西春播,其子仁产量均高于当前推广的普通油酸高产品种丰花1号;安徽夏播其子仁产量比普通油酸对照种鲁花8号或白沙1016增产10.40%~17.03%;5个品种的油酸含量均在80%以上,油亚比均高于24,其中花育962油亚比最高,达31.65。下一步将着力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它们的产量潜力,培创高产典型,以期促进我国高油酸花生产业化进程。

    2016年07期 v.48;No.29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春季双层膜覆盖对独头蒜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陈亚霏;刘世琦;刘颖颖;钱胜艳;刘星辰;张现征;任煜倩;秦瑜;

    以乐都紫皮、日本大蒜、日本小蒜、新疆紫2、河北白沟5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单独地膜覆盖为对照,研究双层膜(地膜+小拱棚)覆盖10 d和20 d对独头蒜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获得优质高产独头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双层膜覆盖10 d处理的5个大蒜品种的生长量(株高、假茎长、假茎粗、叶宽及叶长)、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明显提高,独头率、单头重及大蒜素、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也较高;双层膜覆盖20 d处理后期温度超过大蒜生长最适温度,影响其正常生长。5个大蒜品种中,河北白沟大蒜的独头率在双层膜处理10、20 d及单独地膜覆盖时均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94.63%、85.23%、80.12%,单头重分别为6.82、5.92、5.52 g,仅低于乐都紫皮。乐都紫皮独头蒜单头重达8 g以上,但其独头率不足30%,不适于春季播种生产独头蒜。与单独地膜覆盖相比,河北白沟大蒜在双层膜覆盖10 d时其鳞茎中大蒜素、V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2.58%、13.22%、4.35%、6.88%。因此,春播获得独头蒜应选择的最优品种是河北白沟大蒜,最佳双层膜覆盖时间为10 d。

    2016年07期 v.48;No.29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种植模式对春播黄秋葵嫩荚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徐士振;李振怀;卢合全;孟庆华;董合忠;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春播黄秋葵嫩荚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新东京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密度等行距、中密度大小行两种种植模式,分期采收黄秋葵嫩荚和种子并计产。结果表明:结荚期内,伴随生育进程,两种种植模式下的嫩荚产量变化趋势一致,产量主要集中在前期;尽管中密度大小行种植管理比较方便,但高密度等行距处理的嫩荚和种子较中密度大小行种植模式分别增产16.8%和13.3%。实行合理密植是黄秋葵高产的重要措施。

    2016年07期 v.48;No.29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采后钙处理对甜樱桃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王丹;辛力;张倩;卢昊;张静;

    为探明采后钙处理对甜樱桃货架品质的影响,以甜樱桃极晚熟品种巨晚红为试材,采后经不同浓度Ca Cl2浸果处理后,在货架条件(18~20℃)下存放,测定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a Cl2处理对于维持果实硬度、减缓果实软化、延缓可滴定酸下降、保持果面光泽度以及控制果实腐烂率具有显著效果。钙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无规律性。

    2016年07期 v.48;No.299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药用植物·微生物

  • 耕种模式对三江平原黑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汪城墙;黄峤璟;吕刚;胡文豪;朱瑞敏;丁延芹;杜秉海;

    本试验使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选取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大田黑土、菜园黑土和森林黑土3种样本,对不同耕种黑土表层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田土、菜园土和森林土的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大田土的群落丰富度明显低于菜园土和森林土,后两者相似度较高。大田土的OTU数比菜园土和森林土分别少13.3%和7.6%。菜园土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种类最为丰富,森林土中硝化螺旋菌门含量最高,大田土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外源性物质降解相关基因相对丰度较高。可见,三江平原大田黑土的退化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有关,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将有助于东北大田黑土的修复。

    2016年07期 v.48;No.299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采收时间对6个栽培类型药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红瑞;周艳;黄勇;李贺敏;张燕;高致明;

    对不同栽培类型不同采收时间药菊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产量进行分析,可为药菊在河南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个栽培类型药菊的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黄酮含量一般以第1茬花含量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前3茬花的绿原酸、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均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规定的标准。杭菊等栽培类型引种后在主要有效成分、产量和生态适宜性方面表现出优势,适宜在河南种植。

    2016年07期 v.48;No.29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资源环境·植物营养·土壤肥料

  • 高密减氮对泰农18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查婷;代兴龙;董述鑫;徐海成;周晓燕;贺明荣;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量180(N180)、240(N240)、300 kg/hm~2(N300)]和3个种植密度[270(D270)、405(D405)、540万株/hm~2(D540)],研究了密植条件下减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270种植密度下,产量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405和D540种植密度下,产量均随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N180、N240产量最高。在D405(中密度)和D540(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将施氮量由240 kg/hm~2降至180kg/hm~2可获得同等水平的籽粒产量,且以4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最高。对于获得最高产量的N180D405(9 252.6 kg/hm~2)和N240D405(9 328.3 kg/hm~2)处理,前者较后者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转化效率、氮素利用率分别高11.33%、3.65%、15.38%。表明适当密植和适量减氮相配合,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并实现氮肥高效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405万株/hm~2配合180 kg/hm~2施氮量是泰农18高产高效生产的适宜配置。

    2016年07期 v.48;No.299 86-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春季人工草地土壤CO2和CH4通量日变化研究

    史常青;卢新卫;

    采用最新的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对人工草地春季土壤CO_2和CH_4通量进行测定,研究植物复苏期人工草地土壤CO_2和CH_4通量的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人工草地土壤CO_2通量有明显日变化特征,通量变化范围为-6.47~3.75μmol/(m~2·s),最大值出现在10∶00~12∶00之间,最小值出现在16∶00~17∶00之间,土壤5 cm温度是草地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工草地CH_4通量也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波动性要大于夜晚,全天的波动范围为-16.31~13.13nmol/(m~2·s),在16∶00~18∶00之间出现最大值,在10∶00~11∶00之间降到最小值,土壤10 cm温度是草地土壤CH_4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2016年07期 v.48;No.299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播期对两种桃园绿肥生长及养分积累特性的影响

    夏光利;董浩;毕军;朱国梁;曹卫东;

    在肥城桃核心种植区,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二月兰、毛苕子两种桃园绿肥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鲜草产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等特征。结果表明,9月25日播种,二月兰的产草量最大,9月10日播种,毛苕子的产草量最高,10月初播种的绿肥由于苗期气温偏低,减少了冬前植株生物量,不利于越冬和冬后生长,特别是对二月兰的生长影响显著;两种绿肥翻压还田后可为土壤提供的C为7 080~13 340 kg/hm~2;9月10日和9月25日播种绿肥的C、N、P、K养分积累量也较高。研究表明,播期显著影响桃园绿肥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本试验条件下,两种绿肥的最适播期为9月10-25日。

    2016年07期 v.48;No.299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

    宋朝玉;宫明波;王圣健;李玉刚;

    为了摸清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施肥现状、土壤养分和地下水质量状况,我们对3个典型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总体为中等水平;碱解氮为丰富以上水平;有效磷为很丰富水平,平度市最高达到134.1 mg/kg;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状态。莱西市、平度市浅层地下水NO~-_3-N含量均超过了20 mg/L,不能作为饮用水,胶州市也接近临界值,调查区域70%的农村已经多年不取浅层地下水饮用。冬小麦N用量稍有不足;P_2O_5用量偏高,盈余71.9~130.7 kg/hm~2;K_2O用量不足,胶州市、平度市分别亏缺48.0、41.6 kg/hm~2。莱西市玉米施N量较高,盈余213.9 kg/hm~2,胶州市和平度市的施N量充足;施P_2O_5量较高,盈余42.8~84.9 kg/hm~2;施K_2O量不足,亏缺21.2~46.1 kg/hm~2。一半以上的农户盲目去掉了追肥环节,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灌浆不足、容易倒伏的现象。建议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优化氮肥基追比,适量减少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用量,选择低磷高钾的肥料品种,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6年07期 v.48;No.29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盐碱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董亮;田慎重;刘盛林;孙泽强;郑东峰;郭洪海;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自主研发的盐碱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有机质、p H值、容重和全盐量等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p 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全盐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施用时间延长,改良效果越突出,考虑到经济投入和改良效果,以666.7m~2用量100~150 kg为宜。

    2016年07期 v.48;No.299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农业气象

  • 日光蜂成虫雌雄触角特征比较分析

    苏敏;郑晓敏;谭秀梅;褚栋;周洪旭;万方浩;

    苹果绵蚜日光蜂(又称蚜小蜂)Aphelinus mali(Haldeman)是苹果绵蚜的专性寄生天敌,对后者具有很强的自然控制作用。其雌雄蜂鉴别对于扩大雌蜂放蜂数量以控制苹果绵蚜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山东省6个日光蜂种群触角各个索节、棒节的长宽进行测量,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雌虫触角索节第三节长度显著短于雄虫,而宽度显著长于雄虫;雌虫触角索节第三节接近于正方形,长/宽值为0.89~1.38,而雄虫索节第三节接近于长方形,长/宽值为1.42~2.80;雌虫触角棒节粗短,而雄虫细长。该研究可提供一种通过触角特征鉴别雌雄蜂的方法,为田间选择雌性日光蜂放蜂以及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依据。

    2016年07期 v.48;No.299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青岛市燕麦孢囊线虫小麦田侵染观察

    柏停停;赵洪海;彭德良;

    为探讨2015年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Ha)在青岛市小麦田的侵染特点,在城阳和胶州样田进行定点和定期取样,通过土壤中线虫分离和根组织中线虫染色后镜检,测定不同时期Ha各虫态群体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城阳和胶州样田,Ha 2龄幼虫在土壤中的孵出高峰分别发生在4月5日和11日,侵入高峰均发生在4月11日;3龄幼虫发育高峰均发生在4月18日,4龄幼虫发育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9日和17日;白色雌虫均于5月1日开始出现,均于5月17日达出现高峰。Ha在城阳和胶州样田的繁殖系数(Rf)均较低,分别为0.5和0.9。

    2016年07期 v.48;No.29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化学药剂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韩成卫;孔晓民;吴秋平;曾苏明;宋春林;蒋飞;

    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大面积流行,病害逐年加重。目前国内外对于防治玉米茎腐病的药剂研究较少,缺乏防治该病的专用药剂。笔者通过田间试验,采用人工接菌方法,研究8种不同化学药剂的病害防治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筛选高效杀菌剂。结果表明:8种不同药剂对玉米茎腐病均有一定防效,其中以适乐时防效最好,为64.2%,其次为多菌灵,为55.4%。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适乐时、多菌灵、敌委丹的效果较好,相比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8.8%、16.5%和14.0%,行粒数增加14.1%、7.9%和9.5%,百粒重提高12.1%、11.2%和9.5%,可有效提高植株结实性,降低空秆率,促进玉米果穗生长发育,实现玉米增产增收。

    2016年07期 v.48;No.299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加工贮藏·分析检测

  • 基于SYBR Green检测小麦黄花叶病毒的两步法qPCR

    刘成;铃木孝子;佐久间俊;宋健民;李豪圣;刘爱峰;曹新有;韩冉;宫文萍;刘建军;小松田隆夫;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其常发病,常造成严重减产。为建立可用于定量检测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拷贝数的q PCR方法,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WYMV小种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在序列保守区域设计引物11对,对其退火温度进行优化,进而建立各引物的q PCR标准曲线。结果发现,11对引物的扩增效率在50.60%~116.04%之间,仅2对引物可用于后续研究,扩增效率分别为97.21%(WY-05和WY-06)和91.85%(WY-F2和WY-R2)。利用其中的WY-F2和WY-R2对高抗和高感WYMV的小麦品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抗感小麦品种WYMV拷贝数差异极显著。对抗感分离群体266个单株进行分析,发现该q PCR方法灵敏度显著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更适用于抗感杂交分离群体的表型鉴定,因而可以用于抗WYMV基因的遗传定位与图位克隆工作。

    2016年07期 v.48;No.299 118-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锦鲤疱疹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李涛;万译文;刘登望;

    本研究采用一步DNA提取法快速提取锦鲤组织样品中的DNA,利用针对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TK基因保守区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一条特异荧光探针,经反应体系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通过对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实现对KHV的定量检测。整个过程快速、简捷,操作简单,可对KHV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6年07期 v.48;No.29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QuEChERS结合GC-MS/MS快速检测蔬菜中丁虫腈残留

    赵玉华;陈子雷;王玉涛;张树秋;

    采用改进的Qu ECh ERS结合GC-MS/MS法建立了蔬菜中丁虫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丁虫腈在0.01~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01 mg/kg。在0.01、0.05、0.20 mg/kg3个浓度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1.3%~93.9%,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8.20%。该方法前处理简单,仪器背景干扰少,灵敏度高,适合于各类蔬菜样品中丁虫腈的测定。

    2016年07期 v.48;No.299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个糯玉米品种加工后的品质比较

    鲁军;李锦;刘艳楠;郑迪;初玉;董冰;郭新梅;

    以莱农糯6号、莱农糯10号、青农糯203与京科糯2000为材料,比较其果穗加工后糖分、油分、淀粉、粗蛋白、维生素、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京科糯2000相比,莱农糯6号与莱农糯10号加工后的维生素、氨基酸、油分、淀粉、粗蛋白的含量变化率较小,较稳定。

    2016年07期 v.48;No.299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信息技术·农业工程

  • 基于实测数据的小麦叶片模拟模型与三维重建——以偃展4110为例

    刘丹;诸叶平;李书钦;刘海龙;李世娟;

    以特定品种(偃展4110)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数据,完善了该品种小麦叶片的模拟模型及几何模型。首先,对其地上部的形态特征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并进行了特征参数提取;然后,基于实测数据进行叶片模拟模型构建,完善了该品种小麦叶片的叶长模拟模型与叶形模拟模型,并取得良好结果;最后,利用NURBS曲面建模技术对叶片进行几何模拟,并完成了叶片卷曲及扭曲等形变状态。本研究可为小麦三维动态建模提供技术支持,为田间管理与决策提供研究基础。

    2016年07期 v.48;No.299 137-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温室蔬菜溯源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天华;仲崇哲;魏珉;李清明;侯加林;

    为了实现温室蔬菜溯源数据的高效采集与实时传输,解决传统温室蔬菜溯源数据采集系统的繁琐布线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蔬菜溯源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的传感器终端以CC2530射频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并结合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大气压强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水滴流速传感器;协调器网关采用CC2530作为控制核心,并利用GPRS技术将现场检测到的数据实时传送给上位机或移动设备,实现对温室蔬菜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及远程传输,这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蔬菜的生长状况,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研究数据。

    2016年07期 v.48;No.299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献综述与专论

  •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

    张亭;韩建东;李瑾;任海霞;谢红艳;任鹏飞;宫志远;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每年至少产生1 500万吨菌渣。食用菌菌渣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广辟资源"变废为宝",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效应。目前,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再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形成多种利用模式。本文介绍了食用菌菌渣的基础特性及综合利用现状,探讨了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食用菌菌渣的高效利用提供理伦依据。

    2016年07期 v.48;No.299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0 ]
  • 国内外甜樱桃生产、贸易与育种研究概况

    李芳东;王玉霞;张序;李淑平;李延菊;田长平;孙庆田;孙玉刚;张福兴;

    本文在国内外专家互访交流基础上,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对国内外甜樱桃生产概况及关键技术、贸易和育种研究取得的成就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我国甜樱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16年07期 v.48;No.299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技术与AM真菌协同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效应与机制

    孙丹丹;郑锦龙;郭绍霞;刘润进;

    为探索农业技术与AM真菌协同提高植物抗病性、改善环境与食品安全、保持农林牧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的可能途径,本文论述了农艺措施(如轮作、间作、土肥水管理、植物保护措施等)配合AM真菌接种技术对作物土传病害的效应,讨论了农业技术与AM真菌联合提高植物抗病性、降低病害的作用机制。认为适当的农业技术配合AM真菌接种技术可以改善作物健康状况、抑制病原物、增强抗病性、增加农林牧业生产等。建议今后应加强轮作、间作、施用农药与AM真菌联合拮抗病原物、降低病害程度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2016年07期 v.48;No.29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与管理

  • 基于LMDI的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乔秀杰;吕晓;张全景;

    为定量探寻不同因素对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粮食产量波动的内在原因,本文选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指数(LMDI)模型,将山东省1994-2013年粮食产量变化原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粮食单产四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间山东省粮食产量呈现波动式增加,且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与粮食总产趋势大致相符;2省级尺度上,耕地面积与粮作比例为抑制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粮食单产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3从市域尺度,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

    2016年07期 v.48;No.299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基于GARCH族模型的山东省生猪价格波动特征研究

    王玲玲;赵瑞莹;

    通过建立GARCH族模型探究了山东省生猪价格的波动特征。实证结果显示:山东省生猪价格具有明显的波动集簇性,生猪市场不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生猪价格波动不存在杠杆效应,生猪市场政策的实施能够减少生猪价格的波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生猪价格监测及预警机制的建议。

    2016年07期 v.48;No.299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东農業科学征稿简则

    <正>《山东农业科学》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刊于1963年10月。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报道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刊物主要栏目有生物技术、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耕作栽培与生理生化,资源环境、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药用植物与微生物,植物保护与农业气象,畜牧兽医与蚕桑水产,贮藏加工与分析检测,信息技术

    2016年07期 v.48;No.299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